查看原文
其他

“她题材”引领大银幕,女性电影或成未来主流?

迈克李 影视产业观察 2022-04-29


很长一段时间以来,女性题材电影在大银幕上都处于边缘地位,从《战狼2》到《流浪地球》,过去以男性为主角的电影往往抢占了大部分的观众焦点。当《三十而已》《乘风破浪的姐姐》等她剧集、她综艺接连走红的同时,市场上却始终缺少具备一定话题度的女性题材电影。


直到今年春节档《你好,李焕英》的上映,影片以黑马之势一路高歌猛进,成为春节档最大赢家;其后清明档《我的姐姐》迎头赶上成为今年大银幕上另一部爆款之作。《你好,李焕英》和《我的姐姐》的走红,一定程度上扭转了优质女性题材电影稀缺的状态,也让业界看到了女性题材的更多可能。在“她经济”逐渐占据主流的当下,未来或将有更多兼具口碑和票房的女性题材电影出现。



从《秋菊打官司》到《春潮》

中小成本女性电影的发展


“以女性为叙事中心,旨在吸引女性观众的电影类型”,这是业界对女性电影的定义。在上世纪初期好莱坞就诞生了一系列女性题材电影,但随着大众口味的不断提升,好莱坞女性电影中所涵盖的家庭、浪漫等传统元素逐渐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,此后女性题材电影开始与黑色电影、惊悚电影以及科幻电影等与女性气质更具反差感的类型融合。


在中国,女性题材电影长期以来都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,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出现《湘女萧萧》《香魂女》《秋菊打官司》等一批以女性视角展开叙述的电影,且在国际上获得了一定成功。但上述作品更偏向文艺属性,在普通观众中的知名度较为有限,加之彼时中国电影市场化程度较低,多数影片都面临着曲高和寡的处境。



21世纪以来,随着中国电影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扩大,一批有志于文艺片创作的电影导演继承上个世纪《秋菊打官司》《香魂女》等中小成本女性影片的衣钵,产出了不少兼具艺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作品,并在国际电影节展上大放异彩。


在这其中,由女性导演文晏执导的《嘉年华》称得上是新一代女性作者的集大成之作。影片围绕两位女孩小米和小文展开,由一起性侵事件切入,从题材选取和叙事视角上来看都极其贴合女性意识,而影片对边缘人物、特殊社会群体的展现也尤其值得称道。《嘉年华》在完成制作后一举入围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,并获金狮奖提名,在国内外都获得一致认可。



在《嘉年华》后,国内还涌现出了《找到你》《过春天》等一批小成本佳作,且都直面女性和社会议题。比如2018年上映的《找到你》涉及了“拐卖儿童”的社会性话题,同年的《过春天》则借助青春片外壳讲述少女成长,并与犯罪、悬疑、公路等类型元素相融合,在保证影片艺术水准的同时兼具商业看点。


2019年以来,女性题材在艺术电影领域愈发呈现出多点开花的趋势,包括《送我上青云》《春潮》《气球》《汉南夏日》等都从不同方面涉及到了女性议题。在这其中,由姚晨主演的《送我上青云》以及郝蕾主演的《春潮》所引起的反响最大,与《过春天》等片不同,两部电影更加贴近普通女性的日常生活,以截取生活切面的方式呈现女性在现实中面临的种种压力。



以《春潮》为例,影片将镜头对准一家中的三代女性,与大多数现实家庭并无二致,而通过三代女性间的矛盾冲突以及各自面临的不同压力,《春潮》又以冷静克制的叙事视角阐述了当代女性的普遍困惑。比如夹在母亲和女儿之间的郭建波,“大龄未婚”的她既要面临职业上的挑战,同时在处理男女关系时也显得无力,而在家庭中郭建波还要面对母亲的压迫和女儿的叛逆,如此“窒息”的日常也让不少女性观众从中获得共鸣。


女性电影的商业化探索

难逃“叫好不叫座”魔咒 


新世纪之后,随着中国电影市场化探索不断加深,年票房体量也从最初的10亿迈向百亿级,市场对电影类型的包容度不断扩大,一批怀有电影志向的创作者尤其是女性创作者开始晋升一线,产出了一系列商业属性较强的女性题材电影。在这其中,包括徐静蕾执导的《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》,马楚成执导的《花木兰》,曹保平执导的《李米的猜想》以及蒋雯丽执导的《我们天上见》等都是女性电影中的佼佼者。



不过,尽管上述电影已经开始面向市场进行商业化运作,在故事设定、卡司搭配上也更具卖点,但在竞争激烈的国产电影市场上却仍然难逃“叫好不叫座”的魔咒。以曹保平执导的《李米的猜想》为例,影片邀来了周迅、邓超等当红演员出演,在豆瓣上获得8.0分的评价,获得了评论界的一致认可,但最终本片却只收获1200万票房,勉强覆盖影片成本。


进入2010年代后,尽管市场上偶有《搜索》《万箭穿心》《我不是潘金莲》《七月与安生》等以女性角色为主导的电影出现,也一度出现了由女性题材衍生而来的“小妞电影”,比如《非常完美》《分手合约》等,但多数影片的市场份额仍然比较有限。



以2016年上映的《七月与安生》为例,影片在青春片的外衣包裹下,讲述了女性成长、友谊等话题,周冬雨、马思纯两位女主角的演出也极具化学反应,影片上映后更在豆瓣、时光网等平台获得高分。然而高口碑并没能激发出更多的商业火花,最终仅收获1.6亿的票房。


《你好,李焕英》《我的姐姐》打下票房翻身仗

女性电影有望迎来集体爆发


经历了多年沉寂后,女性题材电影才终于在2021年集体爆发,《你好,李焕英》的春节霸榜,《我的姐姐》引领清明档,都让曾经不被市场看好的女性题材电影迎来华丽逆袭,而两部影片之所以能在竞争激烈的电影市场取得成功,首先与本身的话题性和成功的商业包装息息相关。


在《我的姐姐》和《你好,李焕英》中,创作者对母爱、女性独立、性别秩序等女性议题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讨,获得了广大观众的共鸣,同时凭借成功的类型融合和商业化包装,帮助影片触达更多受众群体。



其次,影片在票房上的成功还与近年来“她经济”的走红有关。据QuestMobile2021洞察报告显示,截止2020年底我国移动互联网女性用户规模已达5.47亿,同比增速高于男性用户,其中24岁及以下女性用户月度使用时长突出,已经超过170小时,与此同时,今年1月女性用户在综合电商领域渗透率已达84.3%,同比提升6.1%。上述数据表明,随着女性地位以及消费能力的提高,围绕着女性理财、消费已经成为当下一大趋势。



过去在影视界也素有“得女性观众者得天下”的名言,在《你好,李焕英》和《我的姐姐》的观众画像中,女性受众占比都远高于男性,显而易见,与其他题材相比,面向女性受众推出的作品往往拥有更高热度。当然,过去市场上推出的甜宠、耽改等一些电影类型并不能完全与女性题材划等号,即面向女性受众并不等于女性题材,尽管一些影片能够凭借养眼的主人公、憨甜的剧情俘获女性观众的青睐,但真正聚焦女性本身、探讨女性话题的电影却并不多,可以说女性题材仍然是一片尚待开发的大蓝海。


值得注意的是,与动作、科幻、犯罪等类型相比,女性题材电影在创作和拍摄时通常都会面临一些难点,比如创作者有时无法精准捕捉女性观众不断变化的口味,而在处理女性题材与其他类型相嫁接的时候也容易顾此失彼,最终得不偿失。


以今年上映的《八月未央》为例,影片由两位女性主角的故事展开,尽管涉及到了女性友情、爱情等议题,但片中出现的诸如三角恋、闺蜜情等情节缺显得有些陈词滥调,一些原著粉也批评该片与原故事大相径庭。由于套路化的叙事和扭曲的三观,让《八月未央》最终成为一部不伦不类之作。



从过去的女性题材作品中可以看出,精准把握女性受众的审美喜好是创作该类型影片的重中之重,在此基础上,还需要合理融入家庭、悬疑、犯罪等其他类型元素,由此满足不同观众的观看需求,借助口碑优势为影片带来破圈效果。可以确定的一点是,如何进一步挖掘出女性向题材的潜力,也将成为今后国产电影获得票房增量的重要因素。


结语


在“她经济”背景下,今年来电影市场上涌现出一批聚焦女性角色、呈现女性成长和内心世界的作品,不仅收获了票房和口碑上的成功,而且一定程度上引起了社会对女性话题的重视与探讨。随着观众对女性题材作品的关注以及女性市场消费力的不断提升,未来也有望有更多影视制作公司将目光投向“她经济”领域,针对女性受众推出一批兼具话题和口碑的“她题材”作品。


— THE END —


作者 | 迈克李

主编 | 彭侃

排版 | 李可欣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